今年9月,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》修訂后首個“全國科普月”,主題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,夯實科技強國基礎。
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,樹立科學思想,掌握基本科學方法,了解必要科技知識,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在科技飛速發(fā)展的當下,公民科學素質已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,是科技創(chuàng)新與社會進步的基石。
回首過去十余年,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實現(xiàn)了飛躍式增長。從2010年的3.27%,到2024年的15.37%,15年間這一比例近乎翻了五倍,成績斐然。
有研究表明,當一個國家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10%時,就意味著具有進入創(chuàng)新型國家行列的人力資源基礎。2020年,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首次突破10%大關,為創(chuàng)新型國家建設筑牢根基;2024年,這一比例達到15.37%,提前一年完成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(guī)劃綱要》中期目標。
不僅是數(shù)據(jù)的增長,科普形式也在十年間完成華麗蝶變。從傳統(tǒng)的電視、報紙等媒介,到如今的短視頻、直播和沉浸式體驗,全新的數(shù)字場景讓科普成為新主流。
當科普插上創(chuàng)新翅膀,當科技融入生活日常,科學素質提升將成為強國建設的強勁動力。首個全國科普月,讓我們在探索中續(xù)寫成長新篇。(蔡琳 宋雅娟)
責任編輯:胡惠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