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諺說:“快收快打?!狈N地不怕辛苦,就怕眼瞅著糧食要歸倉,遇上陰雨天,來不及晾曬或運輸?shù)募Z食會霉變損失,常令農戶痛心疾首。如今,糧食“烘干”科技手段紛紛出現(xiàn),不僅為農戶解了憂,更在農諺古老智慧之上,續(xù)寫農業(yè)新篇章。
在“快收快打”的樸素智慧中,農戶切實感知自然和天氣的脈搏,以人力與自然搶時間,這千百年農作的珍貴經驗至今仍在廣袤田野上延續(xù)。人力之極限,也是古人智慧深處未解的難題。
欣喜地看到,智慧農業(yè)的風景線已然展開,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正擁抱這場“烘干革命”: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,560余臺(套)智能化烘干設備24小時運轉,設定好水分、溫度參數(shù)后,設備即進入全自動模式,日處理能力達2.25萬噸,確保夏糧品質安全。相比固定式烘干機,智能化可移動牽引式烘干機有助于小農戶應對災害天氣,且能降低糧食的干燥不均勻度、破損率和裂紋率,在陰雨連綿的日子里為糧食送去“暖陽”。
眼下,金浪翻涌,夏收正酣。金黃麥粒如瀑布傾斜,顆顆干爽?!昂娓伞奔夹g也是農民增產又增收的有力保障。麥子收購有標準,水分是一個“硬杠杠”,多一些水分,會直接影響收購價格,進而影響收入。在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,小麥從田間收割到烘干入庫實現(xiàn)“不過夜”,烘干中心智能控制系統(tǒng)如精密大腦,溫濕度、時長、風量即可精準調節(jié)……農諺“龍口奪糧”的緊張已被“烘干機追麥浪”的從容所代替。
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。穩(wěn)固“大國糧倉”,離不開科技加持。糧食“烘干”技術的革新,其意義早已遠超解農戶一季之困。它烘出的是糧食安全的底氣和“端穩(wěn)中國飯碗”的自信。當科技為農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注入澎湃動能,我們才更能讀懂農業(yè)現(xiàn)代化背后那份“藏糧于技”的布局。就糧食安全而言,減損就是增產,每一粒被科技守護下來的糧食,都在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。
“快收快打”的耕作智慧在科技的加持下煥發(fā)新生,這并非替代,對時令的敬畏與對收獲的期待更需珍貴傳承。當智能科技扎根農田沃土,豐收的喜悅終不會被一場急雨打濕;中國飯碗里的糧食,自有科技的力量為其守護那份干爽與醇香。
顆粒歸倉,又是一年豐收季。
(作者是“學習強國”學習平臺記者)
責任編輯:賈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