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 ? 資訊 ? 科普博覽 ? 自然與地理 ? 正文

從“白冠長尾雉之鄉(xiāng)”管窺觀鳥熱

發(fā)布日期:2025-10-11??來源:新華社??作者:陳聰 牛少杰??瀏覽次數(shù):36
放大字體??縮小字體
核心提示:新華社鄭州10月10日電 10月5日早上5點多,從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靈山鎮(zhèn)的酒店出發(fā),觀鳥愛好者王獻功早早來到觀鳥棚等候。在他身旁,早就有10多位“鳥友”豎起“長槍短炮”,等著追拍這里有名的“白冠長尾雉三兄弟”。過了一會兒,人群中出現(xiàn)窸窸窣窣的說話聲——“白冠長尾雉三兄弟”邁著雄赳赳氣昂昂的步伐出場了。大家趕緊轉動鏡頭、對焦拍攝。在一陣快門

新華社鄭州10月10日電 10月5日早上5點多,從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靈山鎮(zhèn)的酒店出發(fā),觀鳥愛好者王獻功早早來到觀鳥棚等候。在他身旁,早就有10多位“鳥友”豎起“長槍短炮”,等著追拍這里有名的“白冠長尾雉三兄弟”。

過了一會兒,人群中出現(xiàn)窸窸窣窣的說話聲——“白冠長尾雉三兄弟”邁著雄赳赳氣昂昂的步伐出場了。大家趕緊轉動鏡頭、對焦拍攝。在一陣快門聲中,三兄弟開始表演,振翅、飛躍、互相追逐,忙得不亦樂乎。

白冠長尾雉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。它是一種森林益鳥,取食幼蟲、蟲卵,對抑制森林蟲害、維護生態(tài)平衡起到重要作用。同時,其優(yōu)雅的體形、艷麗的羽色極具觀賞價值。

羅山縣的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,是白冠長尾雉重要的棲息地。目前,保護區(qū)內白冠長尾雉野生種群有2000只左右,羅山縣被譽為“中國白冠長尾雉之鄉(xiāng)”。其中,有3只雄性白冠長尾雉時常結伴出現(xiàn),人們便給它們起名“白冠長尾雉三兄弟”。除白冠長尾雉外,這里還有朱鹮、發(fā)冠卷尾、仙八色鶇、藍喉蜂虎、藍翡翠和多種猛禽等“明星”鳥類吸引著人們的目光。

這是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的“白冠長尾雉三兄弟”。張懷強 攝(新華社通聯(lián))

來自天津的李寶喜也是觀鳥愛好者群體的一員。記者在觀鳥棚拍攝時,李寶喜正在飛快按動快門。她說,她和老伴是慕名來董寨觀鳥的?!皵z影圈里有句話:未到羅山董寨,不算是真正的觀鳥愛好者。我們老兩口就來了?!?/p>

這一處觀鳥棚,是這里“鳥導”郭廣森、郭明鵬父子設立的觀鳥點。郭廣森早在董寨還是國有林場時,就在這里當林業(yè)工人。大概從2008年起,他發(fā)現(xiàn)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董寨,向他打聽這里的鳥種以及鳥類會在哪里出現(xiàn)。郭廣森對當?shù)氐匦渭傍B況熟,漸漸地做起了這些人的向導。

2012年,郭廣森的兒子郭明鵬從大學畢業(yè),在天津一家企業(yè)做電氣工程師。起初,他只在放假時幫助父親一起接待“鳥友”。后來他漸漸發(fā)現(xiàn),父親的生意越來越火,忙的時候白天晚上都在接電話、回信息。因此他決定回家?guī)椭赣H經營觀鳥服務,既能親近大自然,也能保護宣傳董寨的鳥類生態(tài),為鄉(xiāng)村振興、群眾致富作貢獻。

觀鳥熱不斷升溫的背后,是當?shù)厣鷳B(tài)保護建設不斷完善。記者從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了解到,近年來,羅山縣先后出臺國家重點生態(tài)功能區(qū)產業(yè)準入負面清單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政策規(guī)定,投入專款用于自然保護區(qū)、林業(yè)生態(tài)、生態(tài)廊道等建設,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4%。

郭明鵬告訴記者,不同于10年前,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觀鳥、護鳥的隊伍?!?0年前,來觀鳥的人中百分之八九十年齡都在50歲以上,如今,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來親近大自然、認識野外鳥類,也有一些學生利用周末和節(jié)假日來觀鳥。”郭明鵬說。

如今,中國大江南北已涌現(xiàn)出成百上千名鄉(xiāng)村職業(yè)“鳥導”。他們?yōu)楦鞣N濕地和森林鳥類投放食物,依托觀鳥平臺吸引海內外觀鳥愛好者前來觀賞攝影,為他們提供車輛、農家飯菜、民宿、特色農產品等服務。

今年5月10日、10月11日是世界候鳥日。2025年世界候鳥日的主題為“共享空間:創(chuàng)建鳥類友好型城市和社區(qū)”。

每年春秋兩季,數(shù)以萬計的候鳥將董寨作為遷徙目的地或遷徙途中的“加油站”。它們飛越千山萬水,或是為了在冬天尋找溫暖之地越冬,或是為了在春夏季繁衍下一代,或是僅在董寨停歇幾日,補充能量,然后再飛往其他地方。很多國內外專家也來到這里,收集鳥類監(jiān)測數(shù)據,用以開展東亞—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鳥類遷徙研究。

海南大學生態(tài)學院教授呂磊就是其中的一員。他的研究方向是種群生態(tài)學和全球變化生態(tài)學,而董寨正好為他提供了充足的樣本量。針對遷徙候鳥,尤其是一些常見候鳥數(shù)量減少的問題,呂磊團隊以董寨常見的夏候鳥發(fā)冠卷尾這一物種作為研究對象,來了解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鳥類種群動態(tài)。

“每年大概有6到7位學生和志愿者,跟我一起針對70個繁殖對、140只發(fā)冠卷尾成鳥進行基于個體的監(jiān)測?!眳卫谡f,他的團隊每年在董寨駐守3個月左右,此外還有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、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這里做鳥類生態(tài)的研究項目。

據了解,董寨周邊一些觀鳥愛好者已成立董寨觀鳥聯(lián)盟、社工協(xié)會等6支公益組織,常態(tài)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。圍繞這一國家級保護區(qū),羅山縣已集聚了鳥類保護專家30多名,有10多所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在此開展生態(tài)研究,共同織密“天空精靈”保護網。(記者陳聰 牛少杰)

責任編輯:楊雪

?
?
[ 資訊搜索 ]? [ 加入收藏 ]? [ 打印本文 ]? [ 違規(guī)舉報 ]? [ 關閉窗口 ]

免責聲明:
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、企業(yè)機構、網友提供和互聯(lián)網的公開資料等,僅供參考。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、觀點保持中立,不對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如果有侵權等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。



?
?

?
推薦圖文
推薦資訊
點擊排行
最新資訊
友情鏈接 >>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