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是小豆種植大國,且種植歷史悠久,每年出口量約為4~6萬t[7]。但種植過程中小豆花莢脫落嚴重產量低且不穩(wěn)定[8],新品種少而雜亂、品種種植區(qū)域不當等因素影響了小豆的產量。為滿足人們現代化生活的對小豆的多方位需求,筆者選取了19個北方夏播區(qū)常種的小豆品種,從品種來源、特征特性、產量表現、利用價值和栽培要點5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,以期為篩選適合北方夏播區(qū)種植、性狀優(yōu)良的小豆品種提供參考。
1北方夏播區(qū)小豆品種來源
由表1可見,北方夏播區(qū)19個小豆品種的育成年份在1994—2007年,其中,中紅2號、中紅4號、中紅5號、中紅6號、中紅8號、中紅9號、中紅10號和中紅11號共8個品種由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育成,占總品種的42.11%,除中紅2號是由國家小宗糧豆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,其余品種均由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審定;而冀紅9218、冀紅8937、冀紅352、保8824-17、保876-16、保9326-16、保紅947和冀紅12號共8個品種為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和保定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育成,占總品種的42.11%,除冀紅352未通過審定,其余均由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和河北省科技廳審定;蘇紅1號、蘇紅2號和通紅2號3個品種由江蘇省農業(yè)科學院育成,并通過了江蘇省農業(yè)委員會的審定。可見,小豆品種由正規(guī)單位育成,并通過了正規(guī)的審定程序,為北方夏播區(qū)小豆的種植提供了質量保障。
表1 北方夏播區(qū)19個小豆品種的來源
| 序號 | 品種 | 育成年份 | 育成單位 | 鑒定單位 | 鑒定編號 | 
| 1 | 中紅2號 | 1997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國家小宗糧豆品種審定委員會 | 2004010 | 
| 2 | 中紅4號 | 2000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09003 | 
| 3 | 中紅5號 | 2000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09-004 | 
| 4 | 中紅6號 | 2001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10021 | 
| 5 | 中紅8號 | 2001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11029 | 
| 6 | 中紅9號 | 2001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11030 | 
| 7 | 中紅10號 | 2001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12033 | 
| 8 | 中紅11號 | 2001 | 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| 北京市品種鑒定委員會 | 2012034 | 
| 9 | 冀紅9218 | 1992 |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| 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 | 2004006 | 
| 10 | 冀紅8937 | 1989 |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| 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 | 2004007 | 
| 11 | 冀紅352 | 1994 |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| 
 | - | 
| 12 | 保8824-17 | 2004 | 保定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 | 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 | 2004009 | 
| 13 | 保876-16 | 2004 | 保定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 | 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 | 2004008 | 
| 14 | 保9326-16 | 2004 | 保定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 | 河北省科技廳 | 2004第266號 | 
| 15 | 保紅947 | 2006 | 保定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 | 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 | 2006021 | 
| 16 | 冀紅12號 | 2012 | 保定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 | 全國小宗糧豆新品種審定委員會 | - | 
| 17 | 蘇紅1號 | 2007 | 江蘇省農業(yè)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| 江蘇省農業(yè)委員會 | 201101 | 
| 18 | 蘇紅2號 | 2007 | 江蘇省農業(yè)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| 江蘇省農業(yè)委員會 | 201102 | 
| 19 | 通紅2號 | 2007 | 江蘇沿江地區(qū)農業(yè)科學院研究所 | 江蘇省農業(yè)委員會 | 201103 | 
2 北方夏播區(qū)小豆品種的特征特性
由表2可見,19個品種中的早熟品種較多,僅蘇紅1號和通紅2號是中熟品種,保紅947和蘇紅2號是晚熟品種;所有品種的株型均為直立型;中紅2號、保9326-16、蘇紅1號、蘇紅2號和通紅2號的株高較高,為60~100 cm,其余品種在40~60 cm;分枝數因品種而異,其中蘇紅1號、蘇紅2號和通紅2號3個品種的分枝數較多,為5~9 cm,其余品種為2~5 cm。因此,在選擇品種時,應根據不同地區(qū)和試驗目的選擇品種。
表2 北方夏播區(qū)19個小豆品種的特征特性
| 品種 | 熟性 | 生育期/d | 株型 | 株高/cm | 分枝數/個 | 
| 中紅2號 | 早熟 | 90 | 直立 | 70 | 2~4 | 
| 中紅4號 | 早熟 | 93 | 直立 | 55.9 | 3~4 | 
| 中紅5號 | 早熟 | 95 | 直立 | 52.7 | 3~4 | 
| 中紅6號 | 早熟 | 90 | 直立 | 55 | 3~5 | 
| 中紅8號 | 早熟 | 95 | 直立 | 54 | 3~4 | 
| 中紅9號 | 早熟 | 98 | 直立 | 50 | 3~5 | 
| 中紅10號 | 早熟 | 90 | 直立 | 55 | 3~4 | 
| 中紅11號 | 早熟 | 90 | 直立 | 50 | 3~5 | 
| 冀紅9218 | 早熟 | 85 | 直立 | 55 | 3.2 | 
| 冀紅8937 | 早熟 | 85 | 直立 | 53 | 3 | 
| 冀紅352 | 早熟 | 85 | 直立 | 53 | 3.9 | 
| 保8824-17 | 早熟 | 85 | 直立 | 39.3~53 | 3.3 | 
| 保876-16 | 早熟 | 82.7 | 直立 | 44.7 | 3.9 | 
| 保9326-16 | 早熟 | 80 | 直立 | 67.4 | 5.3 | 
| 保紅947 | 晚熟 | 111 | 直立 | 57.5 | 3.4 | 
| 冀紅12號 | 早熟 | 91~94 | 直立 | 46.5~56.9 | 2.9~3.7 | 
| 蘇紅1號 | 中熟 | 104 | 直立 | 98 | 5~6 | 
| 蘇紅2號 | 晚熟 | 120 | 直立 | 79 | 6 | 
| 通紅2號 | 中熟 | 98.5 | 直立 | 73.2 | 8.4 | 
3 北方夏播區(qū)小豆品種的栽培技術要點
由表3可見,保紅947、冀紅12號、蘇紅1號、蘇紅2號和通紅2號的播種期較早,且播期的跨度較大,在6月10—28日;冀紅9218、冀紅8937、冀紅352、保8824-17、保876-16和保9326-16品種的播期跨度比較小,在6月15—25日。中紅2號、中紅4號、中紅5號、中紅6號、中紅8號、中紅9號、中紅10號和中紅11號的播期較晚,在6月底7月初,播種量在35~40 kg/hm2,其余11個品種的播種量多,為37.5~45 kg/hm2;保876-16、保9326-16、保紅947、冀紅12號、蘇紅1號、蘇紅2號和通紅2號的播種深度為3 cm,其余12個品種為3~5 cm;蘇紅1號、蘇紅2和通紅2號3個品種的株型較寬,株行距也較大,密度為9萬株/hm2,其余品種差別較?。恢屑t2號、中紅4號、中紅5號、冀紅9218、冀紅8937、冀紅352、保8824-17、保876-16、保9326-16和冀紅12號的適應性較廣,種植范圍均在3個區(qū)域以上,其余品種較小,約3個區(qū)域。
表3 北方夏播區(qū)19個小豆品種的栽培技術要點
| 品種 | 播種期/(月/日) | 播種量/(kg/hm2) | 播深/cm | 行 距/cm | 株距/cm | 密度/(萬株/hm2) | 適宜地區(qū) | 
| 中紅2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22.5 | 中國東北南部、華北中北部、西北及西南區(qū) | 
| 中紅4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陜西、內蒙古、遼寧、北京、江蘇 | 
| 中紅5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及江蘇、廣西 | 
| 中紅6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 | 
| 中紅8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 | 
| 中紅9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 | 
| 中紅10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 | 
| 中紅11號 | 6月底7月初 | 35~40 | 3~5 | 40~50 | 12~15 | 15 | 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 | 
| 冀紅9218 | 6月15-25日 | 37.5~45 | 3~5 | 50 | 12~15 | 16.5~19.5 | 中國河北、河南、江蘇、四川、北京、山東 | 
| 冀紅8937 | 6月15-25日 | 37.5~45 | 3~5 | 50 | 12~15 | 16.5~19.5 | 河北保定、石家莊、山西大同、太原、長治、延安、鄭州 | 
| 冀紅352 | 6月15-25日 | 37.5~45 | 3~5 | 50 | 12~15 | 12~15 | 黑龍江、遼寧、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 | 
| 保8824-17 | 6月15-25日 | 37.5~45 | 3~5 | 50 | 12~15 | 10.5~12 | 石家莊、保定、廊坊、黑龍江、沈陽、白城、榆林、大同 | 
| 保876-16 | 6月15-25日 | 37.5~45 | 3 | 50 | 12~15 | 10.5~12 | 石家莊、保定、廊坊、黑龍江、沈陽、白城、榆林、大同 | 
| 保9326-16 | 6月15-25日 | 37.5~45 | 3 | 50 | 12~15 | 10.5~12 | 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陜西、安徽、吉林、黑龍江、內蒙古 | 
| 保紅947 | 6月20日 | 37.5~45 | 3 | 50 | 12~15 | 12 | 河北、河南、北京 | 
| 冀紅12號 | 6月20日 | 37.5~45 | 3 | 50 | 12~15 | 12~15 | 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陜西、江蘇、江西 | 
| 蘇紅1號 | 6月10-28日 | 37.5~45 | 3 | 50~70 | 23 | 9 | 江蘇省 | 
| 蘇紅2號 | 6月10-28日 | 37.5~45 | 3 | 50~70 | 23 | 9 | 江蘇省 | 
| 通紅2號 | 6月10-28日 | 37.5~45 | 3 | 50~70 | 23 | 9 | 江蘇省 | 
4 北方夏播區(qū)小豆品種的產量表現
由表3可見,保9326-16的一般產量最高,為2 214 kg/hm2,其余品種為1 500~2 250 kg/hm2;從最高產量來看,中紅2號最高,為3 450 kg/hm2,中紅4號、中紅5號、中紅6號、中紅8號、中紅9號、保9326-16、中紅10號和中紅11號也比較高產,最高產量為3 000 kg/hm2,其余10個品種的最高產量稍低,為2 000 kg/hm2;生產試驗產量在2 000 kg/hm2以上的有9個品種,占總品種的47.37%,其余品種在2 000 kg/hm2以下有10個品種,占總品種的52.63%。所有的品種出沙率較高,滿足人們對于豆沙的喜好,口味清香,蘇紅系列品種目前沒有描述,對其性狀的了解尚不清楚。
5 北方夏播區(qū)小豆品種的利用價值
由表4可見,19個品種中,其中,中紅2號、中紅6號、冀紅9218、冀紅8937和冀紅352品種的性狀較好,利用價值較高,粒大、色艷、皮薄、品質優(yōu)良,適合做豆沙加工和糧用,符合出口標準;此外,中紅4號、中紅5號、中紅8號、中紅9號、中紅10號、中紅11號、保8824-17、保9326-16、保紅947和冀紅12號的性狀一般,有一定的利用價值,粒大、粒色鮮艷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,商品性狀好且適合生產豆沙;保876-16、蘇紅1號、蘇紅2號和通紅2號的形狀較差,利用價值較低,僅適于生產豆沙。
表4 北方夏播區(qū)19個小豆品種的產量表現及利用價值
| 品種 | 一般產量/(kg/hm2) | 最高產量/(kg/hm2) | 生產試驗產量/(kg/hm2) | 出沙率 | 口味 | 利用價值 | 
| 中紅2號 | 1 500~2 250 | 3 450 | 1 726.5 | 高 | 清香 | 粒大、色艷、皮薄、品質優(yōu)良,符合出口標準,做豆沙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中紅4號 | 1 500~2 000 | 3 000 | 2 158.5 | 高 | 清香 | 適合做豆沙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中紅5號 | 1 500~2 000 | 3 000 | 2 256.0 | 高 | 清香 | 適合做豆沙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中紅6號 | 1 500~2 000 | 3 000 | 2 158.5 | 高 | 清香 | 適宜外貿出口,做豆沙及糖納豆生產 | 
| 中紅8號 | 1 500~2 000 | 3 000 | 2 417.3 | 高 | 清香 | 適合做豆沙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中紅9號 | 1 500~2 000 | 3 000 | 1 999.1 | 高 | 清香 | 適合做豆沙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中紅10號 | 1 500~2 250 | 3 000 | 2 086.5 | 高 | 清香 | 適合做豆沙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中紅11號 | 1 500~2 250 | 3 000 | 2 013.0 | 高 | 清香 | 適合做豆沙,出沙率高,口味清香 | 
| 冀紅9218 | 1 416.2 | 2 000 | 1 921.5 | 高 | 清香 | 適宜外貿出口,豆沙加工和糧用 | 
| 冀紅8937 | 1 407.6 | 2 000 | 1 978.5 | 高 | 清香 | 適宜外貿出口,豆沙加工和糧用 | 
| 冀紅352 | 1 549.5 | 2 000 | 1 653.0 | 高 | 清香 | 適宜外貿出口,豆沙加工和糧用 | 
| 保8824-17 | 1 274.6 | 2 000 | 1 812.0 | 高 | 清香 | 粒大、粒色鮮艷,商品性狀好,適合生產豆沙 | 
| 保876-16 | 1 365.7 | 2 000 | 2 725.5 | 高 | 清香 | 適于生產豆沙 | 
| 保9326-16 | 2 214.0 | 3 000 | 2 286.0 | 高 | 清香 | 粒大、粒色鮮艷,商品性狀好,適合生產豆沙 | 
| 保紅947 | 1 684.1 | 2 000 | 1 876.5 | 高 | 清香 | 粒大、粒色鮮艷,商品性狀好,適合生產豆沙 | 
| 冀紅12號 | 1 846.5 | 2 000 | 2 452.5 | 高 | 清香 | 粒大、粒色鮮艷,商品性狀好,適合生產豆沙 | 
| 蘇紅1號 | 1 609.4 | 2 000 | 1 479.2 | - | - | 適于生產豆沙 | 
| 蘇紅2號 | 1 639.4 | 2 000 | 1 392.2 | - | - | 適于生產豆沙 | 
| 通紅2號 | 1 584.6 | 2 000 | 1 458.3 | - | - | 適于生產豆沙 | 
6 小結
小豆有春播和夏播2種模式,但小豆在種植區(qū)域的劃分上無嚴格界限,無明確的生態(tài)區(qū)和播種類型劃分,因此,在小豆種植過程中不可能像小麥[9]和大豆[10]那樣按照生態(tài)區(qū)和播種型分層,所以有些區(qū)域在小豆品種的選擇上存在誤區(qū),導致小豆的優(yōu)良性狀不能充分發(fā)揮,嚴重影響小豆的產量和品質。從品種來源、特征特性、栽培要點、產量表現和利用價值介紹19個北方夏播區(qū)常種的小豆品種,從統(tǒng)計結果看,中紅系列和保9326-16小豆品種的植株高大,播種量小,產量較高,性狀優(yōu)良。不同種植區(qū)域在品種選擇時,可以根據其性狀進行選擇,盡量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小豆品種,以保證小豆優(yōu)良性狀的正常發(fā)揮,提高小豆的產量和品質。
另外,小豆作為小雜糧作物,發(fā)展緩慢且品種混雜退化,育種進程緩慢,其育種的后代選擇理論體系不完善,與其他作物育種進程存在較大差異。因此,在豐富和正確選擇種植資源的基礎之上,還應該推進育種進程,整合優(yōu)良性狀,創(chuàng)新優(yōu)良種質資源,重視小豆品質性狀的測定與改良,選育高產、優(yōu)質、廣適的小豆新品種。
[參 考 文 獻]
[1] 瓦維洛夫H N. 主要栽培作物的世界起源中心[M]. 董玉深譯. 北京: 農業(yè)出版社, 1982.
[2] 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衛(wèi)生研究所. 食物成分表[M]. 北京: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 1981.
[3] 李長年. 甲類第四種豆編(上篇) [M]. 北京:中華書局出版, 1958.
[4] 北京中醫(yī)學院中藥劑教研室.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[M]. 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 1972.
[5] 世界糧農組織. FAO年鑒·農作物生產(中文版) [M]. 1992: 98-111.
[6] 金文林, 陳迎春, 陳麗燕, 等. 小豆雜交后代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參數分析[J]. 北京農學院學報, 1997, 12(2): 1-9.
[7] 于振文. 作物栽培學各論(北方本) [M]. 北京:中國農業(yè)出版社, 2003:292-293.
[8] SACKS F M.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hascolus angularis-the adzuki bean[J]. Physical Review A, 1971, 3(31):9-15.
[9] 董玉琛, 曹永生, 張學勇, 等. 中國普通小麥初選核心種質的產生[J].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, 2003, 4(1):1-8.
[10] 邱麗娟, 曹永生, 常汝鎮(zhèn), 等. 中國大豆(Glycinemax)核心種質構建Ⅰ.取樣方法研究[J]. 中國農業(yè)科學, 2003, 36(12):1442-1449.
作者:董偉欣(1983—),女,副教授,博士,從事農學遠程教育研究。
來源:《農技服務》2020年5期56-57頁
責任編輯:劉忠麗


 ??
??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