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(chǎn)方式整個變了!瞧,夏收這些新鮮事

發(fā)布日期:2025-06-24??來源:光明日報??作者:謝文??瀏覽次數(shù):33
放大字體??縮小字體
核心提示:“三夏”時節(jié),大型聯(lián)合收割機在河南西華縣的麥田里作業(yè)。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河南洛陽市偃師區(qū)將濕度較大的小麥送至烘干設(shè)施烘干。資料圖片1959年,甘肅省張掖市梁家墩人民公社小麥成熟,開鐮收割。甘肅日報攝影部供圖1959年,甘肅省涇川縣城關(guān)公社水泉寺大隊的社員們在碾麥。甘肅日報攝影部供圖1971年,河南新鄉(xiāng)縣七里營鎮(zhèn)龍泉村喜獲豐收。新鄉(xiāng)縣委宣傳部供圖過


“三夏”時節(jié),大型聯(lián)合收割機在河南西華縣的麥田里作業(yè)。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

河南洛陽市偃師區(qū)將濕度較大的小麥送至烘干設(shè)施烘干。資料圖片

1959年,甘肅省張掖市梁家墩人民公社小麥成熟,開鐮收割。甘肅日報攝影部供圖

1959年,甘肅省涇川縣城關(guān)公社水泉寺大隊的社員們在碾麥。甘肅日報攝影部供圖

1971年,河南新鄉(xiāng)縣七里營鎮(zhèn)龍泉村喜獲豐收。新鄉(xiāng)縣委宣傳部供圖

過了芒種,布谷鳥便一陣緊似一陣地叫了起來。

這鳥,似乎有一種魔力,由南往北地飛啊叫啊,于是,天,一天比一天熱起來;空氣,也一天比一天燥起來。田里的麥子,像是得到了指令,由南到北,黃了臉。呀!麥熟了……

一陣又一陣熱辣辣的風吹過,陜西西安少陵原便披上了黃色的綢緞。

雄闊的秦嶺連綿起伏,那隨風起伏的綢緞便也添了幾分雄闊,大大咧咧地飄過來蕩過去,炫耀著麥子成熟時那金燦燦沉甸甸的驕傲。

一臺臺收割機好像偏要與這雄闊較勁兒,一頭攮進麥田,“唰唰唰”往前推進,轉(zhuǎn)瞬,這綢緞上便留下了一道道淺褐色的經(jīng)線。

天已正午,長安區(qū)引鎮(zhèn)胡家寨村的胡敏剛將收割機停在地頭,拿起身邊的水壺“咕咚咕咚”就是幾大口。從早上到現(xiàn)在,他一口氣割了500畝!

“老胡,快歇會吧,一到麥收,你就跟打了雞血一樣!”一旁的村民招呼他。

老胡擺擺手,笑得燦爛:“誰讓咱是‘麥客’!”

胡敏剛的祖祖輩輩,都是“麥客”。

不過,他的父輩、祖輩們,可沒有他這么瀟灑。小時候,父親講給他的“麥客”們的往事,他至今記得真真的:“背斗麻鞋毛褡褳,槐木肘肘刃片片。麥客子走州過縣,掌柜的饃饃加面?!丙準鞎r節(jié),一把鐮刀、一頂草帽、一袋干糧加上一身力氣,“走咧!”走村串戶,替人收割麥子咧。

那是什么日子?面朝麥田背朝天,一顆汗珠摔八瓣。累,倒是小事。關(guān)鍵你還得有技術(shù):無論貓腰“跑鐮”,還是蹲身“圍鐮”,都要割得麥茬平整,捆得利落干凈。

從東向西,由南往北,一群追著金色麥浪的“麥客”,像候鳥一樣推著“浪頭”往前走,往前走。

“苦炸咧!苦炸咧!”每當說起往昔,父親痛心疾首,“娃,咋也不能再當‘麥客’!”

可胡敏剛沒聽,自覺自愿干上了父親的老行當。2004年,他和村里的小伙伴,合伙買了一臺聯(lián)合收割機。20多年里,收割機換了好幾代。

“這是最新款的智能收割機,有北斗導航定位咧,割得又快又準!”胡敏剛拍了拍眼前這2米多高的“新伙計”。

收割機升級了,胡敏剛也升級了——剛剛評上了“新型職業(yè)農(nóng)民”!

“有了職稱,中級咧,攢勁得很!現(xiàn)在,找我收麥的人排著長隊!”

小馬睡得正香,就被老馬催著出門。

“爹,您咋恁慌張哩,放心,誤不了事,誤不了事!”小馬雖然嘴里嘟嘟囔囔,還是跟著老馬出了門。天上的星星還眨著眼呢。

“這收成,好得很!一粒也不能糟蹋!”一路上,老馬不停地念叨。今年,他們承包了8000多畝麥田。

老馬大名馬有永,兒子叫馬文昌。父子倆是河南新鄉(xiāng)縣七里營鎮(zhèn)人。說起七里營,名氣大得很!1958年,毛主席到這里視察,在田間地頭說了這么一句話:“收到手里才算數(shù)!”

“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話,對得很!常言道‘收割怕火,收后怕雨’,割完的麥子,如果來不及曬,一場雨就抓瞎了。年輕時在生產(chǎn)隊掙工分,隊長總拿毛主席這話催工!”怕小馬腳步慢,老馬又說起了“老黃歷”。

“‘九成熟十成收,十成熟一成丟’嘛,俺懂?!崩像R的這些“老黃歷”,小馬耳朵都聽出了繭。

也難怪,老馬年輕的時候,小麥脫粒,哪有什么機械!一捆捆割回來的麥子堆滿麥場,由牲口拉著石磙碾壓,人跟在后面,一邊拿著桑杈翻麥稈,一邊拿著撮箕防止牲口拉糞。再后來,牲口換成了拖拉機,不用擔心牲口拉糞了,但麥粒卻會被車輪壓壞很多。

脫粒完畢還不算,入倉前得曬干曬透。學校的操場上、大馬路上都攤滿了麥子。

曬麥子最怕下雨。偏偏這時候雨水最多,“六月的天,孩兒的臉”,剛剛還是大日頭,“嘩”地就來一場急雨。泡過的麥子,做飼料都沒人要。

見父親還在嘮叨,小馬扮了個鬼臉:“我說爹呀,您要改變觀念嘍,這都啥時候了,還抱著‘老黃歷’!”

說著說著,父子倆到了糧倉前。這兩天收割的麥子,堆成了一座座小山。

群“山”之間,豎著兩座塔——這是今年4月,在小馬“攛掇”下,花80萬買的糧食烘干塔。

“能中嗎?”老馬看看塔,再看看小馬,將信將疑。

小馬也不言語,自顧自走到烘干塔前,對著操作面板,“滴滴滴”就是一陣猛摁,只聽“轟隆”一聲響,麥子“刺溜”順著傳送帶爭先恐后往塔里鉆。

“乖乖呀,摁幾下就能烘干?”老馬張大了嘴巴。

“設(shè)置好溫度、濕度、時長,小麥可以自動烘干,自動裝倉。一天能處理一百多噸哩!”小馬語氣里透著得意。

看著剛收割完的最后一塊麥田,山東齊河縣焦廟鎮(zhèn)種糧大戶李建國又在思謀著下一步棋:“今年‘噸半糧’,穩(wěn)了!”

論種地,李建國是地地道道的“老把式”,前前后后種了30多年地。剛種地那會,“噸半糧”想也不敢想。那時候,山東糧食畝產(chǎn)最高的是淄博的桓臺縣。夏秋兩季,畝產(chǎn)加起來超過了1000公斤。這可是天文數(shù)字呀!

桓臺“噸糧田”這件事,還上了報紙!

一時間,去桓臺取經(jīng)的人絡(luò)繹不絕。當然,落不了愛琢磨事的李建國。蹲在地頭,他疑惑不解:“同是一個天,同是一個地,為啥人家這麥子,咋看咋精神?”

回到家,琢磨來琢磨去,總算弄明白了:人家靠的是科技。

于是,“老把式”當起了“小學生”:中國農(nóng)業(yè)大學有個科技小院扎在齊河,他有事沒事就往院里跑,纏著人家東問問西問問。

這一問,不打緊,“噸糧田”?他早超過了!

“老把式”哪能滿足這些,這不,麥子剛收完,他就考慮著種大秋了,纏著中國農(nóng)業(yè)大學的研究生陳玥君,讓人家?guī)椭I劃“噸半糧”。

他信心滿懷:“有了玉米密植新法子,配上水肥新技術(shù),‘噸半糧’?嗨嗨,沒跑!”(記者陳海波 馬姍姍 張哲浩 李潔 王勝昔 馮帆 宋喜群 尚杰)

短評

為這種改變叫好!

一提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方式,人們大多想到了“苦”“累”“忙”。

的確,就拿麥收來說,千百年來,農(nóng)民從生產(chǎn)實踐中總結(jié)出了這樣的諺語:“麥收有五忙,割拉碾曬藏”“收麥打場,繡女下床”……這些諺語,哪一條不透著農(nóng)人的辛勞和勤苦!

而今呢?我們欣喜地看到,辛勞和勤苦正被悠然和從容替代。

何以如此?

緣于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方式變了!機械化、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數(shù)字化、智能化,正把農(nóng)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。

而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方式的改變,其實,正是國家實力提升、社會全面進步的生動注腳!

我們?yōu)檫@種改變叫好!衷心希望這種改變,快些,快些,再快些!大些,大些,再大些?。ㄖx文)

責任編輯:何燁

?
?
[ 資訊搜索 ]? [ 加入收藏 ]? [ 打印本文 ]? [ 違規(guī)舉報 ]? [ 關(guān)閉窗口 ]

免責聲明:
本網(wǎng)站部分內(nèi)容來源于合作媒體、企業(yè)機構(gòu)、網(wǎng)友提供和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公開資料等,僅供參考。本網(wǎng)站對站內(nèi)所有資訊的內(nèi)容、觀點保持中立,不對內(nèi)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如果有侵權(quán)等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(nèi)容。



?
?

?
推薦圖文
推薦資訊
點擊排行
最新資訊
友情鏈接 >> 更多